《西南联大》—大师风骨,芳馨永存

1999年,中国授予23位科学家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。

其中8位,出自同一所学校。

有人觉得难以置信。

事实上,这所学校,还培养出了2名诺奖得主、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、100多名人文大师以及174名两院院士。

这就是由三所大学临时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,仅仅在昆明存在了8年零8个月,毕业生不过3343名。

但就是它,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,中国最好的大学。

许多著名学者的重要著作,都在这8年时间内铸成。

如钱穆的《国史大纲》,冯友兰的“贞元六书”,华罗庚的《堆垒素数论》等,著作的数量与质量,至今难以超越。

更不用提出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学子们:沈从文、金岳霖、杨振宁……

西南联大的存在本身就是就是一次伟大的教育长征。开篇悠扬的配乐加以口述蒋梦麟《西潮》里的内容,再结合珍贵影像的还原,就完美勾勒出了当时的时代及内忧外患下的中国。那些铭刻在血脉里的悲伤,流淌在血液里的坚强,撞进了我的心扉。

……

“西南联大,心向往之。”

“她们一边谈着克里斯汀娜·罗赛蒂的诗,布朗底的小说,一边咯吱咯吱地咬着胡萝卜。”

“疏散的人群中,金岳霖拎着装满书稿的公文包,傅斯年扶着患有眼疾的陈寅恪,费孝通牵着行动不便的妻子。”

……

它的存在本身,就足够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滋养。他们一次次用血泪和诗意守护着、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血脉。

每次我们翻开历史,透过冰冷的文字,我们无法感受到他们经历的苦难、死别和痛不欲生。《西南联大》采取了当事人叙述和史料结合的方式,真实还原了西南联大8年的历史,揭开了那藏在无数学子心中和泛黄的纸张中的岁月。日记和回忆,拉近了观众与这段历史的距离。在旁白与当年学子平静的叙述中,我们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,而成了倾听者。

从长沙到蒙自再到昆明的离乱弦歌,让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赓续,何其不易,但是西南联大都撑下来了。那满目疮痍的岁月,也是明媚灿烂的岁月!

何其有幸我们出生在这个国家,何其有幸我们的国家有一群这样的人,在当时如此艰难的处境下,继续做学问,搞教育,实地访查,奠定了新中国许多学科的基础,使得国家在抗日之后有发展的余地。

我十分羡慕那个年代在西南联大苦读的学子们,他们有当时最知名的学者做老师,有最纯粹的学习环境,有一颗建设国家的赤子之心。我更敬佩他们,他们就是那个年代国家的光,感谢他们能在逆境中从不退缩,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。正如汪曾祺所写的:中国人的“不在乎”,使这个国家的人民永远不会被征服!致敬在那个年代所有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!!

1946年7月15日,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昆明街头。

先生不在了。他还未回老校的窗前看一眼竹子,期盼祖国安定的英魂,只能在天上看着故土。片中出现了一个闻一多先生的水墨风格的插画背影,纷飞的炮火中,他细弱的身躯如一株青竹,却坚挺着脊梁。

最后,用《国家宝藏》中的一句文案结尾:他们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将成为伟大的人,才选择以生命为代价去爱国!


评论
热度 ( 15 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慕色 | Powered by LOFTER